上週三,發生在華盛頓國會大樓的暴亂,想必大家都聽說了。近幾日的新聞頭條,均被這個消息“佔領”。

不論您支持哪一方,亦或是“吃瓜群眾”一枚,大家現在生活在美國,最基本的願望自然是希望這個國家和平、穩定。

或許您還是一位有孩子的家長、亦或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士。在追踪事件進展的同時,我們也許還要想一想,怎樣和孩子溝通這件事。

我們一向不太在公眾號裡散播恐慌,放大暴力事件,不過關於這樣的事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這樣的重大事件,小到低學齡兒童、大到青少年,只要孩子已經曉事,都會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更可以做出一些積極地引導。

有人也許會說,有必要嗎?

不讓他們接觸這些不就行了?

誠然,“封閉”是一個方法,這也是我們之後會提到的一點。但是“堵”不如“疏”。一方面,現在的信息渠道十分發達,作為家長,我們只能“堵住”一環。孩子能夠從網絡上、學校、以及和小伙伴們的溝通中,知道這件事情。

其次,事情是客觀存在的,利用這件事,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積極引導溝通,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是更加有利的。

早在去年的黑人人權運動中(Black Lives Matter),就有各方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學家對於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知暴力、抗議、表達自己意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觀點。我們今日再結合前幾日的暴亂事件,梳理出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開放而真誠,不必避諱這個話題

有的家長比較擔心和孩子們討論暴力相關的話題;也有的家長覺得和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有著文化差異甚至隔閡,彼此間已經不能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

雷鋒君相信,點開這篇帖子的朋友們,還是有著和孩子溝通的意願的。專家們也鼓勵家長們多和孩子交流,尤其是遇上這樣的國家大事。

逃避溝通,對於親子關係自然是弊大於利。

這個話題雖然敏感,但是溝通得當,可以把孩子往積極的方面引導。

溝通的關鍵之一,就是保持真誠和開放的心態。

有些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對這樣的事情感到害怕。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家長不用擔心。以下提到的一些溝通方式,或許可以啟發您舒緩孩子的焦慮和害怕情緒。

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家長們溝通時,最需要注意的是,先要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出“是非評判”。大人們偶爾聊天時,會表達出對暴亂事件中某一方的不滿情緒,這是正常的。只是和孩子溝通時,需要稍微克制內心的情緒,先聽一聽孩子的想法。

溝通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很重要。即使孩子說的您不認同,也不要著急否認,先聽聽他們的理由。等到他們說完,再表達您的想法。將“溝通”局面調整為“討論”,而非“說教”、“辯論”、甚至“批評”。

意見不同時,人們往往容易陷入“企圖說服對方”的境地。尤其當對方是孩子,有的父母會認為,“你懂什麼?”,從而不斷地給孩子“糾錯”,而忽略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在討論這次的暴亂事件上,有的家長甚至會認為,孩子和自己想法不同,是價值觀出現了問題。

誠然,孩子的想法可能確實是“錯的”,或者是“有偏差的”;也有可能只是家長自己“不認同的”。不論是哪一種情況,討論過程中,都要尊重孩子。可以往積極的方向引導。

如果當時不成功,沒能說服孩子,也不要心急。可以暫時“休戰”,將這件事記下,等到孩子以後情緒穩定時,再一次討論,或許有更好的效果。

談話需注意孩子年齡

上文已經提到,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事件的認知程度不同,內心因此產生的情感也會不一樣。家長們在談話時,需要注意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

低齡 – 注意安撫、簡單描述事件、控制信息獲取

比如低齡兒童(小學生),對於這樣的暴亂和抗議活動,他們可能更容易感到害怕。這次的事件,讓一些孩子認識到,暴力會發生在現實生活裡,甚至他們的身邊,因此有的孩子會出現焦慮。遇到敏感易焦慮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在此時注意安撫,表達自己會保護好他們,並儘可能地描述一下,這樣的事情對自家生活的實質影響。

孩子們可能只從別人的只言片語中知曉了事前的部分。如果孩子表現出好奇,家長們可以嘗試用最簡單的語言,簡短地告訴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

同時,家長們可以適當控制低齡兒童接受這類消息的數量。或許他們會從其他渠道知曉,但是在家長可控的範圍內,盡可能減少他們從各類媒體上接觸到暴力畫面的機會。

初高中生 – 討論式引導

對於初高中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年紀。他們的情緒更容易衝動和受到外界影響。對於暴力手段、抗爭手段的認知,這個年齡的孩子極易與家長形成不同的觀點。

通常來說,我們都是不認同暴力行為的,家長們可以在談話中明確並且反復重申自己的底線。

可能的話,也與孩子討論,怎樣的行為是“無理的暴力”和“合理的抗爭”,是不是只有“暴力”才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必須是通過暴力解決?為什麼其他方式都不湊效?使用暴力的人,有使用過其他非暴力的方法解決問題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和高年級孩子溝通和交流的。

孩子的認知,在家長看來,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有時候接收的信息甚至是錯誤的(如假消息和謠言)。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就一定合理而全面。或許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您也會反思。一代華人移民父母和二代移民子女之間文化和價值觀差異帶來的觀點碰撞,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並非完全無法調和。

保持自身冷靜,言傳身教影響孩子

父母是孩子成年以前的重要人生導師。和孩子溝通並非易事,尤其是觸碰到敏感話題。

政治話題是許多華人不擅長也不關注的,然而美國的教育環境,卻讓孩子們早早地接觸這類話題,比如民主、公平、種族等等。在美的華人父母,其實很難避開這些。

學校自然會教。然而,有時候學校和老師教授的內容和灌輸的思想,就一定是沒有問題的嗎?如果純粹依賴學校,那麼孩子對於這些事件的認知,將完全受學校的影響。

如果您認同學校的理念,那麼自然皆大歡喜。可是,有時候不和孩子溝通,您可能都無法意識到,學校傳達的一些想法,或許是有問題的。而年幼的孩子,還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就全盤接受了這一切,或許也不是一件好事。

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是學校無法替代的。因此,遇到這些重大事件,家長們還是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並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行動上的幫助以及觀念上的積極引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冰冰故事冰團

美國孩子有多喜歡台灣?!

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美食美酒節

Mickey’s ToonTown太好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