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次入园,妈咪们就是各种担心啊。除了生活上一些事情之外,还要担心孩子能不能跟小朋友好好相处。 宝妈们不用太担心,你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社交小能手哦。 1、请小朋友到家里玩 如果家里是独生子女的,平时在家会比较“孤独”,妈妈就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可以邀请亲戚、朋友的小孩来家里玩,这样孩子就变身小主人啦,在家可以学习如何分享玩具、零食,提升小主人的意识,这样以后入园了,也可以跟小朋友打成一片。 2、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平时宝妈也要创造机会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些有意思的社交活动。比如参加一些小聚会、故事会等等,这样孩子在参加聚会的过程中可以见识到“大场面”,可以认识更多的同龄人,学习到一些待人接物之道,也不会害羞怕人啦。 3、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孩子兴趣广泛,且性格好,懂得分享,那么他就会受到欢迎。家长平时要多多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不一定要有多出众,但是多涉足各种领域,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唱歌、跳舞、画画、弹琴、武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人也会更开朗,到了集体中也会更突出,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4、让孩子当班委锻炼胆量 有些孩子比较害羞,在班级里不敢发言,不敢跟人交往,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多跟班主任沟通,看看能不能给宝宝安排一个“小干部”的职务,这样孩子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增加孩子在班集体的存在感,孩子慢慢地也会变得更外向活泼,受到大家的欢迎啦。
read more >Category: 教育百寶箱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好孩子、熊孩子,任何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孩子,都是父母细心教育的成果。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同,但无论家长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溺爱孩子都是最不可取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该教训就不能手软。溺爱只会助长孩子养成坏习惯,长大后就更难改正。 网友刘女士有一个4岁的孩子,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亲自管孩子,于是平常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 通常林女士白天上一天班,晚上带孩子。为了方便,孩子有需要的东西就直接让爷爷奶奶给他买,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不太过分,都会满足。 但有一天在全家人一起聚餐的时候,孩子提出想要一个特别昂贵的玩具,碍于爷爷奶奶都在家里,刘女士没有直接拒绝孩子,而是耐心的说明不买的原因。 儿子一听妈妈不允许自己买,立马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刘女士见孩子有点无理取闹,决定先不管孩子,让他自己稳定一下。 但老人忍不住了,立马上前哄孩子,没想到儿子突然对爷爷动起手,胡乱的打人。 刘女士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现在变成这样,一点也不尊重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尊重长辈,于是很严厉地把孩子教训了一番。 李玫瑾教授曾经表达过,如果孩子6岁出现这三种坏习惯,家长一定不能纵容溺爱。该管就管,该打就打,不能手软,否则长大以后,再想改正过来就来不及了。 那么该严厉管育的三种行为是哪些呢? 1.乱发脾气,随意摔东西 随着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家里长辈容易溺爱,孩子就会有乱发脾气摔东西的情况出现。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是不听家长的管教。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发脾气也越来越严重,这时家长如果不加以管教养成孩子这种坏毛病,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父母不要心慈手软,舍不得教育孩子。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孩子的情绪,明令禁止孩子打人的行为,防止孩子情绪更加暴躁。 其次要认同孩子的情绪,然后对症处理,最后也要事后反思总结。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发脾气摔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长久以往就会改掉这个坏毛病。 2.不尊重长辈 在现在的教育里越来越看重分数,但其实尊重长辈才是最大的教育。孟子曾说过,长幼有序,意思是长辈与晚辈之间要有次序,不得逾越。 与古人相比,现在的家长更应该用传统道德来教育下一辈,要让孩子们知道,尊老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割舍忘记的精神。 但现在的家庭中,很多长辈由于溺爱,养成了孩子会对长辈不敬的坏毛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改正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有尊重长辈的意识。 3.一不如意就无理取闹 有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情况出现,家长一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者做事不到位,就立马赖在地上耍赖、无理取闹。 有的家长会向孩子妥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但这只是暂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以此要挟,问题越来越大。所以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要从根源就掐断这种苗头,不能助长。 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般是失去自我控制的表现,家长们一定要设立明确的规则,要求孩子按规则执行。 并且可以设立奖罚,在孩子任性的第一时间,可以先忽略和隔离,在孩子稳定后再进行奖惩。坚持几次,这种任性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 总结: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途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家长面对这些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很容易用错了方法。 可以多看学习网上优秀的教育案例进行学习,知道怎样和孩子相处,怎样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管教。 在孩子有坏毛病的时候,不能心慈手软,要明令禁止,并有适当的惩罚。事情结束后也要进行总结,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坏习惯不能解决问题。 家长用稳定的情绪不断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对这些坏毛病置之不理,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read more >许多家长都为孩子长得不够高而烦恼,遗传是决定身高的先天因素,已经无法改变,那么后天因素上就可以下功夫了。爸爸妈妈们知道吗,其实睡眠是影响孩子长高的第一外在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生长激素。 什么是生长激素呢? 生长激素是DNF重组人体生长的一种激素(通俗点来说就是长大激素),它可以促进人体的内脏、骨骼、以及全身的生长。它能影响人体脂肪和矿物质的代谢过程,并且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对于人体生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婴儿时期是生长激素最旺盛的时期,所以小宝宝可以非常快速地长大。 生长激素分泌时间 生长激素的分泌时间是晚上的10-2点之间比较多,它是呈脉冲形式分泌的,一般在晚上22:00-23:00点这个时间段达到峰值,所以想要你家宝宝长高,一定要宝宝在9点起就开始入睡。而且11点后会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对于宝宝大脑发育也很有帮助。在早上5-7点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分泌小高峰期,建议让宝宝七点后再起床哟!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睡眠 有时爸爸妈妈们又有这样的烦恼,宝宝在应该睡觉的时段不愿意睡觉,那么看看一下几点,或许就可以帮助你们: 1、不要在睡前吃大量食物,不利于消化,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2、不要在睡前激烈运动,或者在睡前玩电子产品,会让大脑过于兴奋,比如在玩手机看电视这些事上,爸爸妈妈应该以身作则 3、不要在睡前有激烈的情绪波动,在睡前骂孩子会让他们困在负面的情绪里 4、营造睡眠气氛,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可以点亮一盏小灯
read more >有时候家长让孩子做一件事,孩子总听不进去,耍自己的小性子,让家长十分头疼,态度更加强硬,也会遭到孩子更加强烈的抵触。其实从孩子的出发点看,家长也许可以换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让我们来模拟以下几种场景,看看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场景一 睡前妈妈对孩子说:都快到睡觉时间了,怎么还在玩?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听不进去!如果孩子不听,妈妈的嗓门就会大起来。 这时候,孩子正在做自己专注做的事情,也许是看电视,也许是玩玩具,听到妈妈的催促,对于去睡觉这件事心里非常不情愿。孩子会觉得:我还不困,不想这么早就睡觉,还想做有意思的事情。 找出孩子不愿意睡觉的原因,妈妈就可以和孩子更好地交流了:还马上睡觉时间了,你想先听故事?还是先刷牙洗澡呢? 给孩子自己适宜的几种选择,比起强硬地催促他们做事更有效率! 场景二 在吃饭时,妈妈喂孩子吃东西,孩子闭着嘴,说不想吃。妈妈会觉得,让你吃东西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这么犟,一点也不体谅妈妈的良苦用心,于是一顿数落,说孩子不懂事,妈妈辛苦做了菜,你还不肯吃。 然而,孩子不愿意吃,也是有他们的原因,也许是他们不喜欢菜里某种材料(比如葱姜)的味道,也许是他们刚才吃过小点心了,现在并不饿。 不要把孩子的抵抗都当作是无理取闹,应该去了解他们说不的原因,可以这么和孩子沟通:你不想吃,可以告诉妈妈原因吗?继而从源头上解决,换种更符合孩子口味的菜式,控制孩子的零食。 “去情绪化”可以让我们在亲子沟通时更加理性,也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榜样。 请记住在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并不是独裁者,应该把孩子当作有理性的个体,堵疏结合,在沟通中更好地解决亲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read more >都说亚裔父母会对孩子们更严格,很多时候严格并不一定是教育的万能良药,甚至会演变为语言上的隐形暴力,对孩子的心理留下伤害。 01无意识否定 “这样做不对。”“这样做不好的!”“你要像妈妈一样这么做。”家长无意识说出来的那些看上去是“为你好”的话,其实会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 在探索新世界时,孩子会发挥和锻炼到自己的想象力,刻意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按照一种规定的方式来做,实际上遏制了他们的自我发挥,也否定了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得孩子们失去自信心。 02不当的比较方式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在孩子们单纯的理解中,家长这样的比较并不是一种激励,而是一种否定和攀比,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和失落。 03不分场合式批评 一些家长笃信“知耻而后勇”这样的老话,认为羞辱孩子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第一步。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教育得看场合,也需注重方式方法。直接将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固然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错误,但这更会损害孩子们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批评教育孩子应当选择在非公共场合,这样也容易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和孩子建立起私密和信任的关系。 04不合时宜的玩笑 “妈妈不要你了。”“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成年人能区分玩笑和实话,但是孩子们并不能。尽管大人们在开玩笑的时候没有恶意,但在孩子们看来,大人的玩笑与其他话一样是真实的,他们无法在脑海中过滤玩笑中负面的部分,从而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崩溃。 不要把孩子当作玩具,试探他们逗弄他们,观察惊慌和无措的表情,是有害于他们心理成长的。 05犯错后无沟通 孩子犯错后,往往处于恐惧中,他知道父母发现后会发生什么,做错了事情会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但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反思,会故意冷处理。事实上,冷处理是教育中的下下策,可以说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上的虐待,影响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正确做法是在孩子犯错后明确指出他的错误,并且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06对伴侣冷暴力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提供感情教育和培养亲子关系的温床。不要认为大人的事情与孩子们无关,伴侣间的争吵并不止于大人之间,孩子们天性是敏感的,长期笼罩在低气压下,会给他们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如果夫妻间有了矛盾,不妨说明白解决问题,孩子还能学习到如何化解冲突。
read more >家长们是否有注意到,小朋友在写作业、阅读书籍的时候,经常喜欢东张西望,容易被环境里的一些声音吸引过去,导致学习效率低,这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表现。大部分学习优异的孩子,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学霸”,都有着很高的专注度,在学习和阅读上才得以先人一步。 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5~8岁孩子能够保持注意力大约15-30分钟,9~12岁孩子是30-40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40分钟。 从生理角度来看,0-6岁的孩子上课坐不住,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故而自制能力差。 所以不要强迫孩子“专心”,专心是“培养”不出来的。强迫孩子“集中注意力”,从长远看,只能扰乱他的心理秩序,让他心思涣散,更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上。而是要引导他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从而完成当前的任务像是作业、阅读等等。 那么正确引导小朋友学习集中注意力呢? 1、培养兴趣,制定学习目标,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出一些小奖励或者增强趣味性,让小朋友们更有动力,并且养成自主学习和阅读的习惯 2、排除外物的干扰,关闭手机或者电子产品的提示音,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或白噪音 3、适当休息大约10分钟,活动了太长时间,大脑也需要休息,短暂的放松可以让效率更高 4、每天“指读”10分钟,挑选一些对小朋友们来说稍有难度的书籍,让他们用手指指着一字一句地跟读出来,每天这样锻炼,提高小朋友的专注度 5、减少看电视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长时间看电视或玩手机游戏,会让小朋友习惯碎片化的信息,从而无法长期专注在一件事上
read more >Q:今天學校老師告訴我,我的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小朋友吵架, 還跟對方說:「我不喜歡你了,走開,我打你喔!」…等言 語,但是孩子平常在家裡並不會對人口出惡言,請問我該怎 麼開口和孩子談這件事? A:如果問家長們:「你覺得你的孩子人際關係如何?」,家長 的回答多半是「喔!他很愛跟朋友玩,有很多朋友」,或是 「他很內向,好像沒有什麼朋友!」。”朋友多少”固然是人 際關係能力的考量之一,但事實上人際關係能力涵蓋了更多 重要的因素,比如:與人相處時會不會考慮到別人?是否禮 貌,尊重人?是否懂得溝通協調不同意見?是否知道如何 表達?…等等,人際關係能力是一個從小就可以不斷學習提 昇,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 我們就用家長所問的問題一 步步來學習作孩子的EQ教練: 別生氣!別緊張! 孩子遇見人際問題時,正是提昇人際關係能力的好機會! 通常家長一聽到孩子與人有摩擦就非常緊張。事實上,因為孩子不夠成熟,在成長過程 中與人相處有問題,這是正常的現象,他們就是因為「不會」,才需要「學習」,藉此良 機,家長重要的任務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不是「幫忙解決」,而是「讓孩子思 考與學習合適的解決方式」,因為有父母的引導而實際操練,孩子才能漸漸成為EQ高的成熟人。 別做無效的管教 聰明的家長總是有能力察覺自己所說的話,對孩子是有效的,還是沒有效 (說了好多次, 但是都沒有用!)。 無效句子舉例:「怎麼可以說要打人呢?」、「不可以對朋友說:我不喜歡你,走開,還有要打人,這是不好的!」 別總是給孩子答案,把孩子變成EQ零蛋 孩子一遇到困難,家長就急著給答案,幫忙解決,所以你的腦子越來越靈光,孩子卻是越來越不靈光。孩子一遇到事情,父母只滅火做消防員。 養育孩子必花時間,現在不花時間,以後就費時費力、傷神傷心 貴重的事一定費工費時,孩子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珍貴重要的,絕不可能輕鬆速成,孩子 小的時候父母不花時間陪伴教導;青春期以後,父母就頭痛煩惱,必定花更多時間,效果卻有限。 王祈老師 擁有加州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 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 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 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 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上一期 孩子過度依賴電子保姆怎麼辦?看看專家如何為家長解惑(一) Q: 王祈老師您好!我的孩了快5歲了,看 了很多相關資訊,知道應該讓孩子從小遠離手機,可是每當大人在外面聚會的 時候,小朋友會不耐煩,若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總是吵到大家會很尷尬,所以做父母的最後總是屈服了, 想請問我們平時該怎麼教他呢? A: 今天我們來談比「手機褓姆」 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我們曾談到了用手機、電腦、電視作褓姆搞定孩子,它的好處和缺點。好處當然是 方便、省事、速效;缺點是絕對會影響孩子們的身體(包括眼睛、脊椎、飲食、睡眠) 、情緒、人際關係,以及父母最在意的「學習」,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孩子已經長大了的 家長們正在操心受罪的問題。 高情商的父母絕對是有遠見,不短視近利的,他們不會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造成未 來更棘手的問題,希望家長們都能有遠見,不因小失大,為自己和孩子的未來製造更多 的損失與麻煩。 今天來談談比「手機保姆」更重要而有長效的教養方法,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一分鐘搞 定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能夠使孩子未來成為一個情緒穩定,成熟有禮的人。 【案例】5歲的孩子因爸媽在外面聚會時不耐煩,若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 正確方法:決心一次都不使用手機來解決孩子哭鬧、不耐煩的問題。 出門前… 父母:今天我們要和李叔叔全家一起吃飯,時間比較長,你需要為自己準備吃完飯之後要 讀的書或玩具,想想如何讓自己不無聊。 在餐廳… 孩子:媽媽我書已經看完了,我很無聊~ 爸媽:爸爸(或媽媽)說過你需要自己想想如何讓自己不無聊。 (因為孩子只有五歲,吃完飯也接近睡覺時間,可以問問孩子,要不要在爸媽懷中抱著休 息等候?) 家長必須決心在孩子六歲之前不讓孩子玩手機,手機是給大人用的,不是給孩子用的。家 長若從第一、兩次給孩子手機,孩子就會漸漸習慣倚賴手機來打發時間,家長一定要堅持 孩子六歲之前不讓孩子用手機,就不會出現”若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總是吵到 大家會很尷尬,做父母的最後總是屈服”的現象了。如果過去已經使用過手機作褓姆,而現在已經出現“若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吵 到大家會很尷尬…”的現象。解決方式是… 出門前… 父母:今天我們要和李叔叔全家一起吃飯,時間比較長,你需要為自己預備吃完飯之後要 讀的書或玩具,爸爸媽媽不會給你手機,並且“哭鬧耍賴在我們家是不管用的!” 在餐廳… 家長必須決心在孩子六歲之前不讓孩子玩手機,手機是給大人用的,不是給孩子用的。家 長若從第一、兩次給孩子手機,孩子就會漸漸習慣倚賴手機來打發時間,家長一定要堅持 孩子六歲之前不讓孩子用手機,就不會出現”若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總是吵到 大家會很尷尬,做父母的最後總是屈服”的現象了。 孩子:媽媽!書我已經看完了,我要手機~ 媽媽:媽媽說過今天沒有手機 孩子:我要手機,給我手機(孩子生氣耍賴~) 媽媽:媽媽說過“哭哭耍賴在我們家是不管用的!” 孩子:我要手機,給我手機(孩子大哭大鬧) 爸媽平靜安穩地將他帶到洗手間,關上門在裡頭蹲下和他一樣的高度,與之四目對視…然後說: 媽媽再告訴你一遍:今天不會有手機,而且“哭哭是沒有用的!” 孩子:我要手機,我要手機(孩子繼續哭鬧) 媽媽口氣堅定:不會有手機,哭哭是沒有用的!媽媽等你哭完不哭了我們再出去 […]
read more >前言 現今世代要孩子沒有手機是不太實際的事,但必須要讓他們了解到手機是用來幫助我們生活的工具。絕對不能上癮。更不能譲孩子太早依賴手機。一起來聽聽專家解讀及案例吧。 孩子該從小遠離手機嗎? Q: 王祈老師您好!我的孩了快5歲了,看了很多相關資訊,知道應該讓孩子 從小遠離手機,可是每當大人在外面聚會的時候,小朋友會不耐煩,若不 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鬧,總是吵到大家會很尷尬,所以做父母的最後 總是屈服了,想請問我們平時該怎麼教他呢? A: 這位家長所提出來的問題很普遍地發生在各地許多現代家庭,我們將分四次來解說: 1)「手機褓姆」的優缺點 2) 比「手機褓姆」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3)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 4) 心理學家提出”在APP時代成為卓越的關鍵” 今天我們來講 「手機褓姆」的優點 「手機褓姆」已經流行了好長一段時間了,它之所以吸引那麼多家長使用的原因是因 為“經濟”、“方便”、“速效”。 反正大人本來就需要手机,既然買了手機,能附帶得到了一個免費的褓姆,代替你安撫 孩子,讓捉狂的你喘口氣,解決當下的麻煩,孩子馬上安靜下來,立即見效…,這些便 利真是太吸引家長了。 「速效」向來具有最大的說服力,深深吸引人,很難放棄不用,這是用手機當褓姆的好 處,除了手機之外,使用電視、電腦、iPad當褓姆也是同樣的狀況,以下內容談到的「 手機褓姆」也包含其他電子產品在內。 「手機褓姆」的缺點 「習慣養成」的秘訣就是一次又一次,無論「好的」或「壞的」,同一個動作只要持續 一次又一次,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慣,最後上癮,所以家長不可以不留意你的孩子一次 又一次地在重複哪些行為? 假以時日,這些行為是為日後的他帶來平安、幸福、出色的 人生;或是父母子女都痛苦、煩擾、不安的人生呢? 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不管你的從孩子幾歲開始,一次又一次重複地用手機、Ipad當 褓姆,孩子不上癮是不可能的。 那麼究竟父母在孩子小時使用「手機褓姆」會有什麼後果呢? 「手機褓姆」之所以產生禍害,是因為家長貪圖方便而在孩子關鍵雕塑的時期,卻為了 省時省事,而未善盡教養之責。養孩子一定要花時間,在孩子小的時候,你不花時間, 各種壞習慣一旦養成,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改變,卻總是難上加難! 王祈根據這些年家長們提出的問題歸納家長使用「手機褓姆」,不限制,也不教導孩子 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後果包括: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孩子不好好吃,不好好睡; 該睡不睡,該醒又叫不醒;使用手機時間越長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越不好;孩子焦 躁易怒;親子間溝通有很大的障礙;孩子無法專心學習,生活沒有目標,懶惰、不負責 任…等。 此外,各國也都對於智慧型手機對孩子的影響而有許多的研究: 孩子越早使用手機、iPhone、iPad的害處如下: 1)生理:對於眼睛、頸椎、大腦的傷害,已有越來越多實際案例,因屬醫學部分,也礙 於篇幅,我們在此就不列出詳細說明。 2)情緒:容易出現焦慮、壓力、易怒、煩躁、茫然、無目標、無方向、無鬥志…的現象。 3)關係:與家人關係冷淡,手機上癮的孩子通常和父母關係非常緊張;智慧型手機,使 交友廣泛,但也很容易結交「損友」,並且使霸凌與複雜人際關係問題的範圍 更加擴大。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