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8 月 10 日,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CDC) 資料顯示,雖然亞裔美國人是加強針接種率最高的群體(其中近 70% 符合條件者接種了第一劑加強針),但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種的 50 歲或以上亞裔美國人中,僅有 14% 的人士接種了第二劑加強針。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的第一劑加強針接種率仍然很低,只有不足一半的 5 歲及以上的人口接種了第一劑加強針。 為此,We Can Do This 新冠肺炎公眾教育活動邀請各社區組織攜手合作,以提高全國各地的疫苗和加強針接種率。 太平洋島嶼民族藝術博物館 (PIEAM) 和賦權太平洋島民社區 (EPIC) 展開合作,透過名為 Toe Fo’i: The Return 的社區展覽,為新冠疫情離世者背後的冷漠數字增添些許人情味。透過 6 位太平洋島民藝術家所述故事背後蘊含的力量,Toe Fo’i: The Return 喚起了一種情感,「提醒參觀者,逝者的故事亦是倖存者的故事。」PIEAM 客座策展人和 EPIC 故事講述者 Kiki Rivera 說道。 「新冠肺炎摧毀了我們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的生活,」Rivera 說,「我們致力於喚起人們對疫苗和加強針重要性的關注,同時亦致力於引導社區消除相關錯誤資訊、恐懼、不信任和特權等阻礙。」 以下是人們需要了解的有關新冠疫苗加強針的資訊: 加強針是針對重症和死亡的最佳防護措施。隨著時間推移,疫苗預防新冠肺炎的效果可能會變弱,而且即使您感染過新冠肺炎,也並不意味著您不會再次受到感染。加強針可延長防護時間,為您提供更佳保護力,免受新型變種病毒的侵襲。顧名思義,加強針是另一劑疫苗注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強對病毒的防禦力。已接種疫苗人士若再接種加強針,感染病毒的機率會很低;即使不幸受到感染,病情通常也會比較輕微。對於 65 歲或以上的成年人來說,加強針的防護力可提升一倍以上。 疫苗和加強針可以保護易感人群免受新冠肺炎侵害。所有年滿 […]
read more >Category: U親子
為您的孩子度過一個快樂安全的暑期做好準備了嗎? 「我們做得到」(We Can Do This)預防 COVID-19 宣傳教育活動 無論是參加暑期學習計劃、露營、亦或是加入一個新的體育團隊,夏天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一段令人興奮的時光,可收獲新的學習、玩耍及成長體驗。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尚未接種 COVID-19 疫苗,他們可能沒有機會享受每年這段特殊的時光。 COVID-19 仍是一個公共健康問題,它對兒童的長期影響仍屬未知。但是,也有一個好消息。父母和照護人現在可以讓他們 6 個月至 5 歲的孩子去接種輝瑞-生物科技 (Pfizer-BioNTech) 或莫德納 (Moderna) 疫苗,以更好地保護他們免遭 COVID-19 的危害。所有兒童,包括已感染 COVID-19 的兒童,都應該接種疫苗。 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讓孩子為暑期做好準備。COVID-19 疫苗是安全的。它們已接受—並將繼續—接受美國歷史上最密集的安全監測。這些年幼兒童的兒科疫苗接種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分發。本週內,成千上萬的兒科診所、藥房、聯邦合格衛生中心、地方衛生部門、診所及其他相關地點都將提供疫苗。 父母可以採取以下一些簡單措施來確保孩子這個暑期的安全,特別是在與其他孩子一起參加計劃時: 讓您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嚴重疾病的最佳方式。5 歲及以下的兒童可以接種任何一種疫苗(莫德納或輝瑞-生物科技)。每個 5 歲或以上的兒童,在符合條件情況下也應接種 COVID 加強針。父母可以聯絡其醫生、護士、當地藥房或衛生部們,或瀏覽 vaccines.gov 網站,查看提供兒童疫苗的地點。 實行一般安全措施。確保孩子知道良好的洗手技巧並維持供應含至少 60% 酒精的洗手液。由於許多年幼兒童尚未接種疫苗,他們應該持續佩戴最具保護性、最合適的口罩。 降低 COVID-19 傳播的風險。如果孩子接觸了 COVID 或者表現出疾病症狀,請讓他們待在家裡。在參加任何團體活動之前,或者如果懷疑孩子可能生病了,請讓孩子接受檢測。如果檢測結果呈陽性,請遵循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 (CDC) 的檢疫和隔離指導,並通知您孩子正在參加的團體、團隊或計劃。 如果孩子接觸了 COVID 或者出現與 COVID 相符的症狀,請讓他們待在家裡。如果您的孩子與 COVID 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請讓他們遠離暑期課程待在家裡 5 天,接受檢測,同時採取預防措施(如在周圍有人時佩戴口罩),一直持續到第 10 […]
read more >Most California public libraries will let you apply for a card online, provided you live within their service area, and they will instantly give you a temporary barcode that will unlock access to their online resources for free. In fact, I recommend applying for library cards at as many libraries as you can – starting […]
read more >很多華人家長反映,為什麼現在養孩子的過程這麼累? 其實,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許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只是在「解決」孩子各種行為問題,一個解決完,又有另一個,甚至許多子女到二、三十歲仍然讓父母頭痛操心,所以家長會覺得養孩子好累喔!比方說孩子小時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設法使他不哭」,例如立刻給他喜歡吃的糖果、巧克力、冰淇淋取代;或是給他Ipad,用畫面轉移他;或是被鬧得沒辦法了,只好投降答應他…等,總之就是解決他「哭」的問題。 但是「教育」和「解決問題」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這事至少有兩個教育內容:(1)孩子必須從小被「教育」能順服父母和家規,而不是我行我素,漸漸變成小霸王。(2)孩子從小必須學習不順心時,能安撫自己的情緒,平復心情。 孩子長大後能有良好的習慣與性格,是因為父母懂得在孩子年幼時教育他順服權柄,服從規定,這樣將來他們在每個年齡階段,任何地方都比較能服從權柄,適應團體。此外,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順心」是人生必然有的挫折經驗,如何接受現實,具備挫折復原力,是從幼兒階段慢慢培育而來的。家長若是只是「止哭」、「止鬧」、「止問題」,孩子沒有「服從規定」、「忍受挫折」、「平復情緒」或是「主動負責」的能力,那麼他們的行為問題將層出不窮,父母教養孩子將變成一件苦差事,很難嚐到孩子生命成熟生命的喜悅。 王祈老師 擁有加州Azusa Pacifi c 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一、 了解孩子需要關注的正常需求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安全的情感連結」,需要被關懷和注意,享有適當關懷的人心靈比較健康,而孤單的人就像生命中缺了陽光和水份。 「關注」是嬰幼兒階段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孩子哭鬧的原因經常是因為情感不滿足,獲取「關注」的一種手段。 當弟弟妹妹成為家中新成員時,哥哥姊姊表現出敵意,通常是因為小嬰兒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依賴大人才能存活下去,大人就會花更多時間與注意力在這個小成員身上,甚至連親朋好友也因為新生命的來臨而登門祝賀,聚光燈一下子從一直以來獨享注意力,但也仍然渴望關注的老大身上,全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對於幼兒來說這樣的改變是他們所無法理解的。孩子自然會用一些特殊方式來表達情緒,發洩情緒,引起大人的關注。但是這並非不容易解決,只要父母親有規劃就可以避免老大和弟弟妹妹的爭寵,畢竟愛是需要表達出來,孩子才能體會、明白的,幼小的孩子是靠感受來體會事物,說一些大道理,或是認為孩子自己應該明白小嬰兒的需要,這是缺乏智慧的想法。 二、 父母「規劃」和「沒有規劃」結果截然不同 案例一 小強的媽媽在他4歲的時候生下了妹妹,從此媽媽忙於餵奶、換尿布、洗澡、抱妹妹、安撫妹妹、哄她睡,小強不但失去父母的關注,並且經常挨罵。從前自己一個人玩車子發出聲音時,媽媽不會罵他,但是現在無論玩什麼,只要發出聲音,媽媽就會阻止他、說他。小強開始變得情緒化,更黏媽媽、更愛哭鬧,讓媽媽手忙腳亂,心煩不已,用威脅的口吻告訴他:「你如果再哭,媽媽就只喜歡妹妹,不要你了!」。父母以為這樣威脅,小強就會聽話,其實小強因此更沒有安全感,更用搗蛋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只有搗蛋和發脾氣時,爸爸媽媽才會把注意力給他。兄妹倆一路成長的過程,經常發生爭執,關係不好,一直到青春期、成年之後仍然經常鬥嘴爭吵,爸爸媽媽一直為兄妹倆人的關係頭痛不已! 案例二 小淵3歲的時候媽媽大腹便便,為了家裡即將多一位新的成員,媽媽開始規劃如何幫助哥哥小淵做好心理準備。 1. 首先,媽媽經常讓小淵的小耳朵趴在媽媽肚子裡,讓他跟肚子裡面的妹妹聊天,媽媽裝作妹妹的聲音告訴小淵:「哥哥,我快要出來陪你了,你長什麼樣子啊?一定很帥喔!我好想趕快出來看你喔!」爸爸媽媽每晚都花一點時間,開始一家四口溫馨的對話來預備小淵的心,使他提前適應家裡有新成員的加入。 2. 爸媽刻意地預備了一組小淵喜歡的樂高,媽媽生下妹妹小潔的那一天,爸爸牽著小淵的手到醫院裡面去看媽媽和妹妹,並拿出樂高告訴小淵:「這是爸爸、媽媽和妹妹恭喜你作哥哥的禮物!妹妹很高興有你作她的哥哥,她要像你一樣那麼勇敢,那麼厲害,每天自己吃飯、穿衣服,會做很多事情,好了不起喔!」 3. 爸媽在老二小潔生下來之後就規劃了照顧兩個孩子的時間,他們讓小淵了解爸爸媽媽會需要花一點時間照顧妹妹,因為妹妹還不會自己吃飯像他那麼棒,所以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但同時也規劃出每一天小淵能單獨和爸爸或媽媽相處的時間,給予專注的陪伴。妹妹來到之後,他並沒有失去父母對他的注意力,在愛與安全感之下,小淵能歡喜地接納妹妹,也開始更獨立。 其實只要父母稍加規劃,仍然關注老大所需要的「情感滿足」及「安全感」的需要,就可以像小淵一樣地放心歡迎妹妹的來到。嫉妒心固然是孩子內心天生有的,但是會不會被激發出來,全看爸爸媽媽是否能智慧地規劃,不忽略老大在成長過程依然不可或缺的「關注」與「安全感」了。 王祈老師 擁有加州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 但我们可能不知道 装水的杯子同样至关重要 下面,跟一我起来看看杯子吧~ 不锈钢杯泡茶 劣质的不锈钢水杯,会与茶发生化学反应哦,进而释放出一种有毒重金属铬。长此以往,当然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因此,品品姐建议大家,尽量别用不锈钢水杯泡茶、果汁等酸性饮料呀~ / 损害皮肤 / 你肯定想不到,小小的杯子也会变成皮肤问题的“罪魁祸首”。那是因为,杯子被腐蚀后产生的铬,很有可能让我们皮肤过敏红肿,甚至患上皮炎、湿疹等皮肤病。 / 损害呼吸道系统 / 每逢春秋换季,品品姐的鼻子喉咙常常不舒服,以为只有天气原因。查了才知道,原来有毒金属铬也会损害我们的呼吸道系统,进而可能引起肺炎、气管炎、鼻中隔溃疡等疾病。 / 损害呼吸道系统 / 每逢春秋换季,品品姐的鼻子喉咙常常不舒服,以为只有天气原因。查了才知道,原来有毒金属铬也会损害我们的呼吸道系统,进而可能引起肺炎、气管炎、鼻中隔溃疡等疾病。 不安全的杯子 前面介绍了劣质的不锈钢杯子,接下来,品品姐还要提醒大家,下面这些杯子最好也不要买~ / 一次性纸杯 / 相信不少朋友都像品品姐一样,家中常备一次性纸杯,用来招待客人,简单方便。今天才知道,原来很多一次性纸杯都添加了荧光粉,而且上面的油墨通常是不健康的,因此有致癌的隐患。 如果非要使用,那最好先用开水烫几分钟,再倒掉,让纸杯中的有害物质充分发挥~ / 塑料杯 / 我们常用塑料杯装开水,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塑料中经常含有增塑剂和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装开水时,它们就容易稀释到水中~ / 内壁带颜色的陶瓷杯 / 如果你的陶瓷杯内壁有五颜六色的漂亮图案,那品品姐提醒你,最好快换掉~ 这其实是一种颜料,当你倒入开水或酸碱性偏高的饮料时,颜料中的有毒重金属就容易溶解,喝下去对身体有害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用在这些地方呀~ 安全的杯子 / 玻璃杯 / 许多人抱怨,玻璃杯易碎、不便携带,但它是所有杯子中的“健康之王”哟。 它不含有机化学物质,而且杯体光滑不易滋生细菌。为了健康,快快把剔透纯净的玻璃杯用起来吧~ / 内部无色陶瓷杯 / 前面说过,千万用不得五颜六色的陶瓷杯。但内壁无色的陶瓷杯可是喝水的首选哦,它不仅材质安全、耐高温,甚至还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呢~ / 搪瓷杯 / 老一辈的人常常会用搪瓷杯泡茶喝,好看又好用~搪瓷杯是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搪化而成的,不会含有铅等有害物质,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但搪瓷杯容易磕磕碰碰,产生破损,这时我们就可以果断淘汰,否则可能会有害物质哟~ 如何挑选杯子 / […]
read more >Q.今天學校老師告訴我,我的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小朋友吵架,還跟對方說: 「我不喜歡你了,走開,我打你喔!」…等言語,但是孩子平常在家裡並不會對人口出惡言,請問我該怎麼開口和孩子談這件事? A.如果問家長們:「你覺得你的孩子人際關係如何?」,家長的回答多半是「喔!他很愛跟朋友玩,有很多朋友」,或是「他很內向,好像沒有什麼朋友!」。”朋友多少”固然是人際關係能力的考量之一,但事實上人際關係能力涵蓋了更多重要的因素,比如:與人相處時會不會考慮到別人?是否禮貌,尊重人?是否懂得溝通協調不同意見?是否知道如何表達?…等等,人際關係能力是一個從小就可以不斷學習提昇,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 我們就用家長所問的問題一步步來學習作孩子的EQ教練: 別生氣! 別緊張! 孩子遇見人際問題時,正是提昇人際關係能力的好機會!通常家長一聽到孩子與人有摩擦就非常緊張。事實上,因為孩子不夠成熟,在成長過程中與人相處有問題,這是正常的現象,他們就是因為「不會」,才需要「學習」,藉此良機,家長重要的任務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不是「幫忙解決」,而是「讓孩子思考與學習合適的解決方式」,因為有父母的引導而實際操練,孩子才能漸漸成為EQ高的成熟人。 別做無效的管教 聰明的家長總是有能力察覺自己所說的話,對孩子是有效的,還是沒有效(說了好多次,但是都沒有用!)。無效句子舉例:「怎麼可以說要打人呢?」、「不可以對朋友說:我不喜歡你,走開,還有要打人,這是不好的!」 別總是給孩子答案, 把孩子變成EQ零蛋 孩子一遇到困難,家長就急著給答案,幫忙解決,所以你的腦子越來越靈光,孩子卻是越來越不靈光。孩子一遇到事情,父母只滅火的消防員實例: 【錯誤示範:滅火型父母】父母:老師說你今天和Tony吵架,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嗎?好朋友就不應該吵架啊!(這是無效的管教)孩子:Tony太Bossy,每一次都要我聽他的,我不聽,他就生氣,不和我作朋友了!滅火型父母1:如果他很Bossy,那你就去找別的朋友玩好了。 養育孩子必花時間, 現在不花時間, 以後就費時費力, 傷神傷心 貴重的事一定費工費時,孩子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珍貴重要的,絕不可能輕鬆速成,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花時間陪伴教導;青春期以後,父母就頭痛煩惱,必定花更多時間,效果卻有限。 【正確示範:教練型父母】父母:聽說你今天和Tony吵架了,是什麼情形呢? (遇到事情不情緒化,會讓孩子樂於告訴父母他的事情)孩子:Tony太Bossy,每一次都要我聽他的,我不聽,他就生氣,不和我作朋友了!父母:聽起來你覺得Tony和你玩的時候很Bossy,所以你不喜歡? (這表示家長確實聽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嗯!父母:遇到不好的事情生氣是ok的,但你生氣的時候有對他說不好的話嗎?孩子:我說 “我不喜歡你了,走開,我打你喔!”父母:如果別人這樣對你說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孩子:很難過父母:對!這樣說是不合適的。那下一次你感覺生氣或感覺難過的時候,怎麼做會更合適?孩子:我不知道…父母:當我們很生氣,說不出好話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安撫一下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深呼吸、數一到十,或是先離開一下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你也想到別的好方式,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結論:教練型父母就是一步一步引導,不情緒化,幫助孩子更成熟。 王祈老師擁有加州AzusaPacific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Q: 我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進入公立高中之後非常不適應學校生活,除了競爭激烈,課業壓力大之外,還有人際關係的壓力,因為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和善有耐心,孩子因為學校生活不順,情緒低落,不愛說話,生活與學習都打不起精神來,變得很鬱悶,我們怎麼好言相勸,軟的硬的都不管用,感覺和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溝通,真不知他心裡在想什麼?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A: 一、家長不能太天真!孩子也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人而挫折沮喪 許多家長仍以為孩子每天上學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因而忽略孩子上學其實如同我們在職場一樣有壓力,我們會遇到不好的主管;不友善的同事;或是工作難度,孩子們也一樣可能遇到脾氣不好,不負責任的老師;會有學習上的困難和考試作業的壓力;也可能遇到霸凌欺負或不友善的同學。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孩子們面對的挑戰不輸大人所遇到的,但是他們在人生的戰場上卻仍幼嫩,有時遭遇的壓力是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 華人孩子向來不跟父母分享感受,一旦到了生活和學習都打不起精神來,不愛說話,貪睡,不想上學的程度,表示這種情形已經過一段時間,變得更棘手嚴重了。與子女關係親近的父母比較容易發現孩子正遭遇的狀況,家長必須使自己能成為孩子可以安心親近的人,父母必須使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二、切記!壞情緒是無法靠講道理來撫平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心情很不好,旁邊卻有人一直說個不停,不斷說教,讓你更心煩意亂。中國人向來迷信傷心、沮喪、生氣的情緒用勸說就可以消除,我們常聽到這樣無用的對話。 「幹嘛生氣,有什麼好氣的呢?何必跟他一般見識!」「那兒那麼嚴重?你想太多了!」 如果你是「勸說者」,你會覺得這些話很管用,但如果你正傷心、生氣、挫折,你會覺得這些話一點幫助都沒有,對嗎? 三、壞情緒是靠被了解,被說出來而撫平 案例(無效方式) 孩子:我不喜歡我的學校,我不想去上學媽媽:這學校是你自己選的呀!為什麼又不喜歡這個學校了?孩子:老師根本不會教,他講得我都聽不懂,還給一大堆功課,我在學校很不快樂,我不要去上學!爸爸:就這麼一點事就不上學啦,我還以為什麼大事呢?媽媽:不上學怎麼行呢?現在已經轉學過來了,你後悔也沒有用,還是乖乖的去上課!孩子:算了!跟你們說,你們也不懂!爸爸:我那裡不懂,好學校才會逼得緊,有一點壓力是難免的,撐一撐不就過去了! 案例(正確) 孩子:我不喜歡我的學校,我不想去上學父母:聽起來你在學校遇到困難了,來告訴爸爸怎麼回事?孩子:老師根本不會教,他講得我都聽不懂,還給一大堆功課,我在學校很不快樂,我不要去上學!父母:一開學就有很多功課壓力,真不容易,爸爸了解,我願意陪你,聽你說,我們也可以玩十分鐘的「德國心臟病」(桌遊的一種),放鬆一下,說不定笑一笑會讓你更有力氣面對挑戰。孩子:好吧!(因為父母的了解接納,以及在這十分鐘放鬆了情緒,之後孩子就更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生活中的挑戰了!) 四、孩子一生都會遇到困難,父母的角色是在情感上支持他,給他乘風破浪的勇氣與力量 在過去的親子專欄裡一再強調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使他們願意跟我們無所不談,當孩子跟我們談他的感受時,我們能夠理解他當下的心情,並且把它說出來。當我們能夠了解,並且把他心裡的情緒感覺說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的心情就會平復大半,他們自己就會有力量去面對他的問題,最終是孩子自己去突破問題,你只是給與支持的力量。 五、現在做還來得及 與父母家人有情感連結的孩子是有福的。即使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或成年期,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永遠不會嫌遲!每星期撥出特別時間和他在一起吃飯、活動、談心,聽他說話,了解他的心情,青少年只願意聽從他們所“喜歡”和“佩服”的大人,如果父母用管小孩子的方式說教,他會反彈,遠離父母,不喜歡和父母講話。在學校遭遇困難,在家裡又有來自父母壓力的孩子是多麼辛苦啊!盼望家長們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時候,能知道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王祈老師擁有加州AzusaPacific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Q: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情緒不穩定,也沒有學習的熱忱,對父母的態度非常不耐煩,我們辛辛苦苦把他養大、不斷付出,卻得不到他們應該有的回報,我並不期望將來他養我們或為我做什麼,只要對我們態度好一點,我們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不知其他青少年的父母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嗎?這是青少年常見的現象,還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哪裡出錯了? 在這個案例裡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好,確實是不對的,但是整體來說,孩子的學習、態度、情緒都了出問題,有果必有因,必然有促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我相信家長們都很想知道,如何能避免孩子長大之後有案例中這樣的結果發生。 作為父母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讓他們失了志氣。這一句話是至理名言,家長們一定要了解“父母常惹孩子氣”或是“不惹孩子氣”絕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與情緒。 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當,用惹氣的方式,容易使孩子情緒受傷而產生下列狀況: 1. 孩子心煩氣躁,情緒不穩起源於:父母本身情緒化,緊張、焦急、易怒、易躁常用傷害性言語囉唆、嘮叨,常用無效的管教方式害怕孩子生氣,一直取悅孩子,容讓孩子發飆耍賴 2. 孩子厭煩學習起源於…家長緊張嚴肅的態度和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式,大人總很有本事把學習變成很枯燥無趣。當學習是有趣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學習的動機與熱情父母把他們帶入一個狹隘的世界,只要他們拼成績,而缺乏廣度,使孩子失去探索健康有趣事物,以及全方位學習的機會父母忽略每個孩子內在都有自己的天賦,一般家長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在數學、語文科目很強,卻忽略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這就如同叫鴨子爬樹,猴子游泳,獅子飛翔,既無法展現長才,學習過程也會變得沮喪 3. 孩子不喜歡自己,極度缺乏自信起源於…家長經常表現出不滿意和指責。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反射孩子是一什麼樣的人,天天嘮叨,無效的管教使孩子從這一面鏡子看到的是一個不好的自己,看自己不好的,就會活出不好,漸漸失去志氣父母過度保護,展現出父母的強大,孩子的無能 不惹兒女的氣的父母都做些什麼? 1.肯自我成長,提升EQ,情緒穩定2.肯花時間陪伴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足夠的關注與引導3.家規清楚,也執行徹底4.管教有三個操作方法:「引導」、「糾正」及「肯定」。父母不只用糾正的方式管教孩子,更常用引導及肯定好行為的方式來建立孩子的信心,以及親密的親子關係5.父母不會過於溺愛孩子,凡事代勞。成熟的父母在孩子每到一個年齡,他們能做的事必定放手讓孩子鍛鍊,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不會全程替孩子解困 孩子會因為家庭和諧,互動愉快而心情穩定,常歡笑孩子會因為體會父母的成熟、愛與關注而尊敬父母,喜歡親近父母孩子會因為家規清楚,穩定執行而有安全感,並能樂於遵守孩子會有學習熱情,自動自發,主動學習,因為父母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及「愉快的經驗」 青少年的需要到底是什麼?1.重要感/價值感:從父母高EQ的愛與被肯定的經驗中產生2.歸屬感:他們害怕心靈的孤寂,害怕落單,他們固然需要同儕朋友,但是與家人的緊密連結是他們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基礎3.自主需求:即被信任的需求,他會做的事,不要幫他做,讓他自己從失敗或成功的經驗中成長4.自信:確定自己是有能力,有本事的,是somebody5.樂趣/好玩:有趣的生活與事物,有趣的父母、師長 王祈老師擁有加州AzusaPacific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Q.近來我發現孩子要什麼都得第一時間滿足他,否則他就會生氣並且一直死纏著爛打,他經常要求父母幫他做這,做那,買這,買那…如果我不同意,他就會很生氣,孩子從不知為過去我們所付出的感恩,只想到自己的需要,忽略周圍人的需要,變得自我中心該怎麼辦呢? A.首先還是要提醒家長們,孩子的習慣與性格是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養成的,比如:從小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大人過多的關注在他身上,他就會以為全世界都繞著他轉,孩子從小只想到自己,一次又一次養成習慣;或是父母能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教他學習也看到周圍人的需要,或是習慣於感謝別人的付出,這些都會形成他未來的人格,家長不可不留意他每天一次又一次地在培養些什麼人格特質? 下面我將用我與雷洛美老師合著的《一分鐘EQ教練》第六課中的例子來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能考量周圍的人,不在自我中心。 習慣養成的口訣:一次又一次 【案例】 孩子插嘴時,幫助他看見別人 媽媽在前院和隔壁的奶奶說話,小涵想吃餅乾,立刻到媽媽的身旁說: 「我要吃餅乾!」,並且不停地來打斷說話… 媽媽請老奶奶等一下,然後蹲下來跟小涵說:在這裡除了媽媽之外,你還看到了什麼? 小涵說:還有奶奶! 媽媽說:「很好!有媽媽,還有奶奶。媽媽知道妳這時有需要,但是媽媽和奶奶也需要談話,我們的需要和你的需要一樣重要,下一次妳在旁邊等待一會兒,我們也會注意到你的需要。」 【案例】 求表現時,幫助他看見別人 週末偉心約了兩家朋友一起去陪孩子們打籃球,每當有人要傳球出去時,大兒子就會擋在同隊其他隊友面前大聲喊:傳給我!傳給我!妨礙隊友接球的機會,這使得其他家庭的孩子對他很反感… 中場休息時,爸爸把他叫到身邊說:兒子!剛剛在球場上看見你很想接到球。 兒子生氣的說:他們都不把球傳給我。 爸爸:籃球不像高爾夫球一個人打就可以,他是一個團隊的運動,來!現在你看看,你的隊友有誰? 兒子:有爸爸、小南、德恩、和以芬 爸爸:小南、德恩、和以芬也都和你一樣希望能接到球,有好的表現,球隊最重要的是合作,透過彼此幫助使全隊發揮實力。爸爸相信你一直能看到你的隊友他們的存在而與他們一起合作。 【案例】 留意身旁在進行的事情 媽媽正在安慰不停流淚遭遇婚變的一位阿姨,弟弟把電視轉得很大聲並且不時地哈哈大笑,姊姊立刻來告訴弟弟說:媽媽正在和阿姨說話,而且你有沒有看到阿姨心裡很難過,走!我們先到房間玩一盤桌遊,等他們談完了看電視,好嗎? 良好的人際關係始於:脫離自我,看得見周圍的人事物及他們的需要。 家長若能根據前面例子幫助孩子不只看到自己,而能跨大視野,目中有人,孩子才能脫離幼稚的自我中心而成為成熟的人,家長可以按照下面五個步驟來幫助孩子… 1.看到周圍的人 2.看到周圍人的情況與需要 3.口訣:我有需要,他有需要;他的需要和我的需要一樣重要 4.提供孩子機會關懷人,服務人 5.隨時幫助孩子看見並感謝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 王祈老師 擁有加州AzusaPacificUniversity領導學碩士(專攻家庭領導及個人領導及心理諮詢),並主持洛杉磯「愛的方程式」廣播18年。現任加州「全人豐盛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等地教師及家長培訓,企業培訓講師,曾任中國深圳南山教育局「幸福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教師訓練聘約講師。
read more >